Polestar started 2001

RESPONSIBILITY

Heart to heart    Sincere service

源于实践   打造经典

心灵深处的壁垒:失望性情感隔离的心理探索

上海北辰软件,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身心同健康    心灵深处的壁垒:失望性情感隔离的心理探索

 

在谈话节目《不好说,特想听》里,有一对母子。

 

儿子是一名时尚公关,为了签下一个合同,他可以疯狂陪客户喝酒,喝到住进医院。但即使如此,他也不愿意告诉自己的妈妈,甚至不愿意承认那是自己的家。妈妈非常心酸也非常不解。

 

后来儿子坦言,在他的记忆中学滑冰时,摔倒了 13 次,妈妈一次都没有扶过他。因为妈妈觉得,要从小让他有跌撞感、挫败感,这样才能长大。

最后事实也证明,儿子确实学会了坚强,学会了自己解决问题,但再也不会向妈妈求助了。

 

在最需要父母理解和支持的时候,得到的是父母一次又一次的冷漠、拒绝和忽视,那失望就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扎下根。长大后,孩子对亲人和家的态度变成:现在我对他们根本没有亲人的感觉,待在一起没话聊,也不想听到家里的任何消息。

在心理学上,这种对父母不亲近、有隔阂感的心理隔离机制,被称为“失望性情感隔离”。

 

“失望性情感隔离”并不是一种心理疾病,而是心理受到伤害后的一种表现,一种自我防御机制。当个体一次次失望积累叠加,就会逐渐失去情感链接,不愿意再跟对方接触,以免自身遭受伤害。

当父母和孩子之间呈现这种“情感隔离”状态,说明孩子已经不愿跟父母亲近了。本质上是对父母过于失望,因为早年间缺乏父母的理解与支持,很多情感诉求都没有得到回应,所以不再把父母当作情感依靠,以此避免自己再次受伤害。

 

当父母再想表达关心时,成年的孩子也会觉得已经没必要,而不愿再接受。甚至,这种心理还会泛化到其他人际关系,从而导致对很多情感失望,质疑别人的爱和关心。

失望性情感隔离的特征具有多样性,以下是其中一些常见的特征:

 

1

回避行为:

个体为避免进一步失望,可能会故意回避进行深入沟通、建立亲密关系或尝试新的社交机会。他们可能选择独处,远离他人以避免再次受伤。

2

信任缺失:

由于频繁的失望经历,个体对他人的根本信任感受到严重损害。他们可能怀疑他人的意图和动机,对他人的承诺持怀疑态度,甚至对他人产生敌意。

3

情感麻木:

个体为了自我保护,可能逐渐变得情感反应冷漠,减少情绪投入以减轻内心的痛苦。他们可能感到自己变得麻木和疲乏,不再积极表达爱和情感。

4

消极预期:

在新的关系或交流中,个体常常预期会遭受负面结果。他们往往在问题出现之前就已做好心理准备,可能因此错失机会。

5

自我怀疑:

频繁经历失望后,个体往往会产生自我怀疑,纠结自己是否是导致这些失望的原因。他们可能对自身价值和魅力感到不安,怀疑自己是否配得上他人的关注和爱。

6

社交技能下降:

由于与他人的互动减少,个体的社交技能可能逐渐退化。他们可能失去对他人的了解和交流的信心,进而产生更多的社交焦虑和隔离感。

 

孩子会与父母不再亲近,产生失望性情感隔离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就像一个孩子说的:“中国家长有一种魔力,跟他们倾诉烦恼,烦恼就会加倍。跟他们分享快乐,快乐就会消失。”

 

他们永远抱着封建家长制那一套,以居高临下教训孩子的姿态出现。

 

当孩子取得一点成绩,父母哪怕心里为孩子骄傲,也要淡淡提点一句“不要骄傲”;当孩子遭遇委屈想寻求安慰,得到的却是“多从自身找原因”的训斥。开口都是道理,讲的都是哲理,却从没关注过孩子内心的情感。

 

你能说他们不爱孩子吗?

 

不是的,他们中的很多人,哪怕是牺牲和奉献所有,也要给孩子极致的爱。但这种爱,却用权威武装着。表面上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实际上,却只关心孩子做的事情是否符合他们的标准。

 

不允许孩子不顺从,不允许孩子不尊重自己。甚至还会在孩子质疑、反抗的时候,加重对孩子的指责和控制,以此来维持自己在亲子关系里的中心地位。口口声声说是爱,在孩子心中却面目狰狞。

 

为什么中国家长总是喜欢否定、说教、挖苦、讽刺、挑刺呢?

 

大概有以下几种原因。

1

一种潜意识的权力欲

中国家长有一大行为特征,那就是不会顺着子女说。他们觉得“顺”是下位者对上位者的姿态,是地位低贱者对地位高贵者的姿态。

 

所以,无论子女说什么,他们的条件反射就是,必须逆着来。觉得唯有如此,才能体现自己作为父母的地位和权威。这是一种隐形的权力欲。

2

对快乐的情绪过于陌生

习惯性的打压、否定、贬损,很大程度上是在延续自己父母那套教育方式。

 

老一辈接受的教育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不可得意忘形。在这种教育理念的熏陶下,久而久之,他们便失去了完全沉浸于快乐的能力。

 

所以当孩子在经历快乐时,他们会下意识地否定。他们并非看不惯孩子开心,而是对陌生情绪感到不安。

3

认为这都是“为了孩子好”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推崇“谦逊谦卑”,这导致很多父母在面对孩子所取得的成绩时表现得极其别扭——他们既希望孩子有出息,又希望孩子不要得意忘形,所以特别喜欢打击孩子、否定孩子、贬损孩子,认为这是一种敲打、一种鞭策、一种激励。

总之,失望性情感隔离是一种对现实失望和无助的心理反应,它可能导致个体对自己的情感、价值和人际关系产生否定和疏离。

 

了解这种心理现象并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有助于个体重新找回自己的真实情感和幸福感。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克服情感失望性隔离。

 

1

接受创伤

 
 
 

首先,要认识到自己的情感是真实的,也是合理的。

 

过去的创伤会导致痛苦、悲伤、愤怒等负面情绪,这是正常的反应。承认并允许自己表达这些失望:

 

“我确实因为小时候被忽视,而感到失望。”

“我确实因为对父母失望,而不愿再亲近他们。”

“我接受这些事情的发生,承认它们让我痛苦。”

 

然后去释放自己的情绪,去悲伤、愤怒,甚至是嚎啕大哭。告诉自己,现在的情感隔离,其实是对过去没被好好回应的自己的一种自我保护。只有当我们接受创伤,才能进行下一步的修复和调整。

 

 

 

 

 

2

建立新的交际模式

 
 
 

通过书籍、培训课程或社交活动,个体可以重新学习和培养社交技巧。

 

让相对封闭的内心面对这个复杂的社会,开始的第一步可能会稍难一些,可以考虑在朋友的帮助下逐渐接触更多的社交,小步骤地去接触社交场合,并逐渐恢复对人际关系的信心。

 

 

 

 

 

3

培养正念和自我同情

 
 
 

通过培养正念的习惯,个体可以更加自觉地感受自己在关系中的感受,可以搜寻些正念冥想视频,对于思维习惯有较大帮助。

 

同时,要学会对自己的失望和伤害持有同情和理解的态度,给予自己更多的爱和关怀。

 

4

自我成长

 
 
 

父母是否改变,是否向自己道歉,哪怕一直都无法和父母和解,其实都不妨碍我们找到自己的幸福。

 

因为原生家庭的出路不是等着父母觉醒,而是我们自己的成长是否足够。当不再把期待放在父母身上,而是学会自己满足自己时,我们便能习得爱自己的能力。

这时候,我们就会获得自我疗愈的力量。然后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和方式传递给下一代,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5

与过去的自己做一个联结

 
 
 

所谓修复,不是和父母翻旧账,告诉他们当时的自己有多难过、多受伤,而是跟当时的自己建立一个联结。

 

用现在的你,去保护那个时候的自己,用现在的视角告诉她:“不要害怕,那不是你的错。现在的你已经拥有力量保护自己了,你的感受和情绪才是最重要的。”

 

6

寻求专业帮助

 
 
 

比如到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或正规医院的心理科室以寻求帮助,心理咨询师可以帮助个体识别和处理内心矛盾与挣扎。

 

心理治疗能够提供安全的环境,让个体深入了解自己的情感困扰,并提供战胜情感失望的工具和技巧。

 

 

常看到一句话:“父母都在等儿女一句感谢,儿女却在等父母一句抱歉”。

 

但客观地说,这就是道无解的命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教育方式,一代人有一代人承接命运的方式。我们又怎么能去责怪自己也在苦苦寻求爱的他们有能力好好爱我们?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时,很多困境,就有解了。

 

即使失望性情感隔离是一道无形的墙,将我们与父母隔绝开来,但是每堵墙都有门穿过,关键是你愿不愿意去找到并打开它。

 

也许父母无需改变,也不必向我们道歉,哪怕终其一生都无法和父母和解,其实都不妨碍我们打开门找到自己的幸福。

 

因为原生家庭的出路,不是等着父母的觉醒,而是靠着我们自身的成长。

 

相信每个人都拥有打开心门的勇气和智慧。

 

 

END

 

撰文丨倪加鑫 北辰心理健康发展中心心理咨询师

编辑|邓宇
审阅 | 杨朝辉 余江 唐丽
…………………………………………………
上海北辰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市浦东新区张衡路1000弄56-57号  201203
销售咨询:021-31260863
心理咨询热线:021-51099521
网站:www.bcxl.com.cn
…………………………………………………

 

2024年6月20日 17:44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