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lestar started 2001

RESPONSIBILITY

Heart to heart    Sincere service

源于实践   打造经典

心理健康工作者的个人修养和基本素质——同济大学赵旭东教授与您一席谈

上海北辰软件,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业界动态    心理健康工作者的个人修养和基本素质——同济大学赵旭东教授与您一席谈

7月16日,同济大学赵旭东教授在上海市心理卫生服务行业协会一届四次会员大会暨第二届上海心理行业可持续发展论坛上发表了题为《心理健康工作者的个人修养和基本素质》的主旨演讲,内容主要包括这几个部分:

* 介绍现今精神医学和心理咨询行业大背景,从业人员、机构和业态。

* 分享了多年精神科医生从业经历的想法、心得,以及给予后辈的告诫。

* 作为医生应该具备怎么样的能力,以及具有怎样的职业要求?

* 身为助人者,我们应该如何自我关怀,保证自身心理健康?

1

       

为更好地宣传此次“提升心理专业素质系列活动”,传播赵旭东教授的讲座内容,以飨广大心理学爱好者,我们特别整理了赵教授的讲话内容,并请赵旭东教授本人审定、修改,于今日在行业协会官微发表。在此,特别感谢本次大会的协办单位之一糖心理对本次大会演讲嘉宾讲座内容的拍摄与文字整理!

 


 

本次我们的主题是“心理健康工作者的个人修养和基本素质”。我本业是精神科医生,不是心理咨询师,所以我讲话的主要内容会基于我自己的背景。虽出身是医务人员,这几十年来一直跟大家摸爬滚打,我也和大家有着很多的共同经历,所以在接下来的讲话中,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择取我的讲话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助益。

 

微信图片_20190821141907

 

行业背景

 

首先跟大家说一说我们现在行业的大背景。

我们现在都强调大健康。在国家层面上很快要启动健康促进行动。我们可以看到,大健康的概念要落实到社会生活里来,这对我们行业有着很大的益处。此处,我们最需要的是要建立一种大精神卫生的观念,也是大心理卫生、心理健康的观念。

从纵向来讲,我们心理健康的事业,是每个人从生成胚胎开始一直到老死,是毕生的事情。发自这个理念,国家健康促进计划非常强调人生全程。它涉及到每一个个体、每一个群体的产生和发展,甚至是完结。甚至夸张一点,心理健康的话题从找配偶就开始了,因为在基因上,它从生殖细胞开始,走遍人生全程。从横向上来讲,所有的社会生活,任何一个领域都会涉及到心理健康的问题。在学术领域里,我们专业涉及到众多的学科,所以协作过程需要团结。在其他行业也是一样。心理健康跟每个人有关,跟每个行业有关。

 

行业现状

       

       我大致总结了一下现在我们行业所包含的从业人员、机构,还有业态。

  纯粹在我们医学领域里来讲,我们的服务从预防到临床,再到康复,原有的只注重临床医疗的格式改变了。从心理干预、心理健康服务的方式来讲,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也构成一个连续谱的格局。不同类型的心理服务,也有着不同的形式和侧重点。

  从经济模式和法律地位上来讲,心理干预、心理健康服务包括有公益性的社会服务、公益性的有偿服务和盈利性的服务,也是一个连续谱。

  像我们的公立医院就是提供有偿的服务,但是涉及到收费,虽然只是部分补偿成本,有时就会引起很大的矛盾。而教育机构提供的心理健康服务就应该是纯公益的,不应该做有偿的服务,部分补偿都不能有,这个是需要国家来承担,或者是要一些是慈善机构来做这些事。不管在哪一些机构领域工作,我们都在帮助人提升心理健康。

  心理问题的预防、矫治以及康复,这种心理疗愈是在很多个层面上实现的。

  医生的角色,在很大程度上是负责用物理化学的干预来影响神经活动。在心理问题的微观层面上,是跟中枢神经系统的运作相关的。但在更高的层面上,就涉及到社会系统了。最小的基本社会系统是家庭,往上是社区、国家。在这些层面上都有与心理健康息息相关的事情。

  要完成这些任务,我们从业人员不管是什么样背景,都应该有三大套的知识和能力。这里我们可以看这张图。

 

  

  一方面,我们要了解传统的精神病学的知识。这就是图片左边的部分。不管你是不是学医的,精神医学的知识是必须要了解的,尽量地要掌握。这是一套解释或说明人的心理行为的学说。

  另外一边是社会人文方面的。人们生活在社会文化当中,关于人的生存的状态,需要这一套东西来理解人的心理行为的。在图中,左边的模式在我们医生中是最常用的,但医生对右边社会人文的东西,接受的训练太少了。

  我们现在强调,心理健康的服务要在科学性和人道主义两方面进行高度的融合。很多搞心理的人是业余爱好转过来的,没有受到严格的生物医学、自然科学临床的训练,更多是偏右边社会人文的东西。所以中间这条,是我们不同背景的人最需要有共识、有共同的训练的地方。这是我们从业人员自身的心理建设的问题,我们要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和能力,特别是要用共情的能力去帮助、影响一个个具体的服务对象,与他们互动。

  我们不能光强调硬梆梆的神经科学、生物学,也不能只谈没有自然科学基础的虚玄东西,两个东西要结合。

  我念博士的母校是德国海德堡大学。那里精神科现在的主任,也就是专科医院的院长,就是一个喜欢做心理治疗的精神科医生。她把一个非常保守,非常生物学化的精神科改变成了一个开放90%病房的很有人情味的地方。这位院长上任以后,病人的平均精神药物使用量下降了一半,并且把省下来的药钱大量地用于雇佣心理人员、社会工作者,还养了两条辅助治疗犬。他们拿治疗犬辅助病态人格治疗,在人格障碍的病房里的效果非常好。所以我们要有这个意识,硬科学和软科学要结合。

  我曾经在中华精神科杂志写过一篇文章,说要发展人文精神医学。因为我觉得我国的精神医学服务在总体上来说是不太够人道的,我们要改造。我们圈子内的还有大咖说过,美国的精神科医生不耐烦做心理指导,其实不是这样的。

  我有段时间专门去美国待了一阵,发现美国的医生受到的心理学的训练非常充分。现在精神科里最权威的工具书,是美国的《综合精神病学教材》第十版。大家可以看看,这本书里面,社会人文方面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

  在这本书里,“心理科学对精神病学的贡献”和“社会科学对精神医学的贡献”有100页,“心身医学”有200页,“人格理论和精神病理学”100页,“心理治疗”有250页。还有90页的“性学”,讲“正常的人类性及性障碍”,字很小,密密麻麻。这些性医学内容都是专门需要精神医生去学习的。我们中国的医生就不太懂正常的性医学还有性心理学。所以这是我们需要反思的地方。美国的精神医学非常强调综合的素质、综合的知识。

  从纵向来讲,我们心理健康的事业,是每个人从生成胚胎开始一直到老死,是毕生的事情。发自这个理念,国家健康促进计划非常强调人生全程。它涉及到每一个个体、每一个群体的产生和发展,甚至是完结。甚至夸张一点,心理健康的话题从找配偶就开始了,因为在基因上,它从生殖细胞开始,走遍人生全程。从横向上来讲,所有的社会生活,任何一个领域都会涉及到心理健康的问题。在学术领域里,我们专业涉及到众多的学科,所以协作过程需要团结。在其他行业也是一样。心理健康跟每个人有关,跟每个行业有关。

 

人文、科学并重

 

  接下来的部分,我和大家交流一下做人文科学并重的助人者的想法、心得。我在5月份召集过一个国际会议,研究人文医学的教学问题。谈到医生的职业精神、素质和能力方面,我们从国外的教科书摘了几句话,觉得很有参考价值。这两句话是这样说的:医生不是超人,他的专业身份并非超级的强权。医生的技巧和能力是可以被教会的,而且必须在终身的职业生涯中不断地发展。

  在西方国家或者是其他发展中国家,医生都是最崇高,受训练最严格的职业,所以对医生的职业要求是很高的。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在我们的教科书还有我们的专业杂志里讲到的,21世纪的医学职业精神。

第一,患者的福祉优先。

  我们做医生的,首先要做的事就是为病人服务,要给他带来好处。所以在伦理学里有两个概念,一个是不伤害,你别害人。另外是要行善,要善行,要对人好。这是最重要的助人者的伦理操守。

第二,患者自主。

  在中国,我们的医学伦理学从来不提患者自主,把它篡改为抽象的“尊重”。尊重什么呢?尊重的对象,实体内容是患者的自主权(autonomy)。我翻我们的医学伦理书,它不提病人自主。这是中国文化的特点。

第三,是社会公平正义。

  我们在社会公平方面,要保证自己的行为不越轨。作为医生,我们有十项专业责任和承诺:专业能力;对患者诚实;保守患方秘密;与患者保持恰当的关系;改进医疗服务质量,改进医疗服务可即性;公平分配有限资源;忠于科学知识;通过处理利益冲突获得信任;承担专业责任等等。

  现在我们非常重视注册系统制定的临床心理工作伦理规范,计划赶快把它转换为在社会心理服务方面的规范,成为可以让政府推广、管理的事情,不再像以前自娱自乐地制定伦理规范,没有什么权威性。

  在这里我们分享一下,第一个在华人世界里,由于伦理操守违规被依章处理的事例。有一位咨询师跟自己的来访者出现了两性方面的越轨行为,然后在网上被注册系统公布处理决定开除掉了。现在国家卫健委疾控局对于这个很感兴趣,正在推行这个事情,争取以后把注册系统我们自己管不了的事权过渡到政府手里去。这个最新消息告诉我们,伦理操守非常非常的重要。

  我们帮助人,需要促进别人变化的动力,它的来源一个是我们助人者的人格,一个是技巧。

  以前,我们都只强调我们的工作对外界意味着什么,其实也要强调我们的工作对我们自己意味着什么。那些有名的心理培训都强调自我体验,是因为我们要修理自己的麻烦事情。现在医疗系统中在推广巴林特小组,就是我们在工作当中遇到的医患沟通、医患关系方面的问题,我们要到一个场所去把它讲出来。我们要重视这个职业对我们自己的影响。

在我们的心理素养能力建设的方面,我们要搞清楚“我是什么东西”。我在上课的时候会对医学生讲,我们是帮助人的人。心理治疗的书有两个这样的比喻:我是一面会说话的镜子,我是一根拐杖。我加一条——我是人梯上的一根横档。我们帮助别人看清自己,我们作为拐杖可以帮人过河,我们作为横档,人家要踩着你往上爬,踩着你往上成长。  我不是什么呢?我不是魔法师。我也很不喜欢别人叫我“大师”。

  我们这种自我认同,对于保持职业中的兴奋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自我概念不清楚,你会很苦。因为精神科是最不好玩的一个科。所以搞清楚自己的心理建设,才能享受这个职业。我当了36年的医生,我很享受,也很满足。

 

医生的能力

 

  那现在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医生?这是需求方面的问题。我们现在的社会在剧烈地变迁,我们作为医生,要求对心理学问题要终生专注,还要不停提高我们的心理素质,积极应对跟临床工作密切相关的变化。要做有本事的医生,需要我们对科技有敏锐的目光,也不丧失人文的关怀。

  在我们精神医学领域,上海有很多新型的技术在开拓,所以我们需要及时地运用这些科技的变化。与其同时,在科技成果比例太大的时候,我们也要警惕不要压缩对人性的全面关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患者抱怨,“医生不耐烦跟我们说话,就是开单子做检查吃药交费”。这就是问题。

        我很欣赏二十几年前提出的一种说法,是说医生要有的几种能力:  

1. 临床智慧。

  有一些医生有很强的直觉,他们的经验非常丰富,看到症状马上就可以做出反应来。

2. 人际技巧。

  医生要会跟人打交道,还要有组织能力,要有团队工作、跟别人协调的能力。

3. 经营能力。

  安身立命对医生是非常重要的。

4. 自我发展与成长。

  在经营能力方面,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做医生,要好好地活着,活得体面才会好好地为人民服务。我这几年常常教大家,怎么样利用国家10%的特需服务,用10%的这个指标把过小日子的钱挣好,用90%的精力去为普通老百姓服务。

  我们东方医院现在最贵的一档5800元特需服务,最便宜的15块钱,大家来了各取所需。在东方医院,我们有一名从美国回来考了中国的心理治疗师中级职称的心理学家,她的“生意”非常好。这位心理治疗师有很大的工作量的比例是做医保支付的治疗项目,也有一部分是特需服务。分享这个是想跟大家说,只有经济上有了保障,精神科医生才会有点奔头,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才可以活得下来,才能谈努力奉献。

 

从医六戒

 

      作为医生,有几点告诫要给到大家。

  第一,大家要学会在复杂的人际系统当中如鱼得水。

  在医疗机构里,有很多的医院科室,人际关系非常复杂。主任权力非常大,关系相处得好工作才会顺利。同事之间,医生上下级之间,同僚之间还有医生和护士之间,这些关系非常复杂,所以在给医学生上课的时候,我们会教他们怎么在这个系统里处理人际关系。

  第二,我们提倡精致、人道、个性化的需求。

  对管理人员来说,我们很强调,要把员工当作内部顾客来管理。我们从来不去用惩罚来威胁、逼迫医生做什么事。2002年中欧国际学院写过我的医院的管理案例,介绍了我们的人性化管理。我们推崇,要把员工当作管理工作的中心,不是片面地强调“病人就是上帝”。医生是上帝,护士是上帝,作为管理人员,只有对他们人性化,他们才能好好服务于病人。内部顾客和外部顾客要分清楚。

  第三,要有分寸,别占小便宜。

  作为医生,我们运用权力的时候,有时会发生利益冲突。这时我们不要把患者当作利用的对象,不要去谋求小恩小惠。我一般提倡,不跟病人交朋友,不跟病人做生意,不跟病人认亲戚,保持我们专业的界线。在我们的伦理立场上,保持我们的角色位置。学会理解患者作为“亲人”与作为“客户”的含义,这两者的伦理背景完全不一样。

       第四,不能害人。

  不管你在公立机构还是在私立机构,都要尊重法律,树立法治意识,不仅重视自己的利益,也要重视别人的权益。我们要遵守规范规则,用理性的精神解决利益冲突。当然,也要保护好自己,我们时不时遇上有各式各样诉求的人,有的病人也会投诉。尊重法律,不仅是对病人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第五,要做七情六欲正常的正常人。

  我一直推荐大家要心态积极、情感丰富、情绪均衡,去调整我们的角色意识。我们要淡化天使的角色,淡化权威的角色,学会平等待人、平和处事。我们学医的人老被训练说自己是天使,其实我很反感这个。我们不要成为天上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东西。我也反对说要做病人的亲人。如果对方是自己的亲人,我们还不做心理治疗呢,我们有边界的。所以重点在于,我们发展专业的关系,最重要的是平等、民主。

  我们要健全人格,从容应对职业应激。改善交往沟通的行为,提高个人效能,保持学习动机对新事物和各种变化保持敏感。

  第六,要跟爱人、家庭、朋友共乐。

  我们要跟别人要去产生情感、分享情感。我们自己有麻烦的时候,要能够去跟别人讨教,不要封闭自己。我们也要学会玩,最重要的就是跟亲人、朋友玩。可以适当地喝点小酒,适度的“社交性饮酒”是“happy drinking”,但不要喝闷酒,unhappy drinking。有研究结果表明,同样的酒量下来后者对身体的伤害要严重一点。我不主张当烈士.最近有好几个年轻医生猝死了,这样并不好。大家不要只会拼命地干活,好人应该活长一点,要会玩。

 

消除误解,增加共识

 

  我一直在大力促进不同专业背景的人相互理解。有时候心理咨询师对医生有一些误解,也有些医生对咨询师有偏见。所以现在想和大家介绍看看,医生是个很不容易的职业。

  医生是五业相兼的。医生是科学家、工程师、匠人、社会活动家、生意人。

  在知识结构方面,医生的职业要求非常高。生物、心理、社会,尤其是干精神科的人要知识面广一些,纵知天文地理,文通三教九流。还有“三高”,就是高技术、高医学、高服务(HiTech,HiMed,HiCare)。这是我十几年前在柏林参加会议听夏丽特医院老院长Dietel教授说的。

  在心智结构方面,医生要智商、情商齐发达,刚柔并济。在理性方面,医生要冷静、沉着、逻辑、宽容、中立。同时,不要泯灭了我们的感性,要有慈悲胸怀、善解人意,要会灵活变通、“八面玲珑”、能言善辩,也就是情商高。我们有专门的培训,来教心理治疗的临床语用学方面的东西。

  在成长的道路方面,医生一辈子都不能停止学习。我们要修身养性,终身学习,厚积薄发。一辈子都往外面掏心、掏肝,我们要扬长避短、积累优势。很多进来我们心理健康服务行业的人的背景不同,比如有的人学理工科的,对这个东西感兴趣,中年才开始学家庭治疗,学精神分析。所以我们要了解自己的教育、成长的背景,有什么缺陷,要扬长避短。

  医生要意识超前,规划自己的愿景。比如说这段时间,国家层面上要搞“大健康”,现在真的要落实在社会管理日常生活里面。大家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要抓紧这样的机会。

  做医生要灵活调适、左右逢源、从善如流、关照检点。去年,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创办了一个新的杂志,叫作《心理学通讯》。我也奉献了一篇文章,就是讲要均衡我们的硬科学和软科学,掌握所谓的理解的心理学。所以说我们要把握“大健康”概念的潮流,现在我们临床心理学在这股势头下就发展得非常快。

  哲学基础也是很重要的。医生的认识论、临床思维、人生态度是我们不能忽略的地方。我们同济大学人文学院的孙周兴教授,作为哲学家也来讲课了很多次,比如说本质主义和实存哲学的关系。我们做心理卫生工作的人,不能只是每天埋头干一些细活,我们也要考虑自己的哲学境界,培养一种哲学的眼光。

       那现在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医生?这是需求方面的问题。我们现在的社会在剧烈地变迁,我们作为医生,要求对心理学问题要终生专注,还要不停提高我们的心理素质,积极应对跟临床工作密切相关的变化。要做有本事的医生,需要我们对科技有敏锐的目光,也不丧失人文的关怀。

 

助人者的心理健康

 

  最后我们谈一下助人者自身的心理健康。

  第一个是要有自我意识和价值立场。

  我们要明白自己是拿什么价值观和三观来跟别人沟通交流的。现在大家在微信里常常看到别人吵架,一个老同学十年不见了,发现现在和他们说话就像对牛弹琴。这就是价值立场,三观不对了。我们传统文化里面强调正人者先正己。

  自我意识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是对自己诚实,对别人诚实,也不会强加于人,不乱投射。现在网络上有很多喷子就是偏执,又喜欢投射,总是以为别人心里面都是坏水。这就是没有真正健康的自我意识。所以我们才要强调自我体验。

  前年有一个德国老师带教做团体自我体验。她让大家看周围蓝色的东西。然后让大家闭起眼睛来,回忆一下墙上红色的东西是什么。结果没有一个人说得出来有什么红色的东西。其实墙上有很显眼的红色图案。这就是我们最简单的盲点。我们睁着眼睛都会说瞎话,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我们要了解我们个人文化的特点,是不是偏那种现代、后现代的,还是比较偏传统的。

  第二个方面是文化。

  我有一次讲座就是专门说心理治疗师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能力。美国的DSM-5非常强调文化,提出一套总结患者文化方面重要特点的“文化史访谈”。你们一定要了解自己的服务对象。他有着什么样的文化认同,文化身份,他怎么样来表达他的病痛,他对自己的病痛是怎么样的概念。我们要了解服务对象的压力、刺激、应对方式和资源都有一些什么样的文化特征。他是否带有文化优势、劣势甚至偏见和你在打交道。我们是要给患者做文化评估的。

  第三个是分析调节自己情感能力。

  有一个专业名词叫做职业倦怠,就是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我们前面讲到的巴林特小组就是针对医务人员的倦怠开展的。职业倦怠有一个逐步发生、发展的过程,如果你从“我还可以”、“更加投入”发展到“压抑冲突”,你就得休假,就得去找督导师倾诉了。压抑冲突可能就是病态积累的开始。发展到最后可能就是空虚抑郁不想活了,真正意义上“倦怠”了。这个我们是要警惕的。

  第四,要有做模范和影响者的能力。

  我们要注意自己对别人的影响。除了做好的模范,也要避免做坏的榜样,不要让大家对心理咨询师这个群体产生不好的印象。我原来手下有个医生,刚当爸爸的时候,个人卫生很不好。我说病人是来找模范的,你这个医生活得这么惨,病人怎么向你求助?我刚去华西医科大学读硕士的时候,第一次集会就是听罗德诚老教务长训话,有个学生行为举止不太雅观,抠鼻子,温和的教务长马上就当众批评了:“华西培养的医生要讲究卫生!”。华西非常讲究精英教育,这是为什么?就是为了要让人家觉得这个医生干净、清爽,不错!。

  第五,利他主义。

  我们在伦理操守里面讲过道德,就是不要总想着利用别人达到自己的目的。我们可以赚钱,但不能想着损害别人的利益。我们要有责任感,不光是要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还要知道自己不能干什么。前几天,有个网络AI技术筛查出了有自杀倾向的人,里面有一个志愿者就找到一个意图自杀者,直接把他接到自己家里养着。我说我们不能提倡这种行为,这已经突破了专业的界线。

  最后,关于权威感和权力意识有几条要提醒大家。

  我们要谦卑、宽容,学会善用权力和权威。我们不要觉得自己手上有药,有处方,有电休克,可以修理你!一定不要有这种掌权的感觉。作为医生,我们也不要总是说自己是弱势群体。我们手上是有权力的。我们还要把病人要当人看,不要把人当机器看,当可以拆换的零件来看待。我有一个学生,原来是本科在国内学文科、硕士在美国学心理咨询。她跟我上门诊上了两个月,后来在汇报心得体会时说,我们原来真的不知道医生有那么辛苦。就是因为有这些东西——处方权、诊疗手段、法律保障和医疗机构的平台,让医生具有了权威。

  最后,希望大家都要有换位思考的能力,也有专业精神,明确自己的角色,把握自己的权力,做一个品能并行的好医生。

       (本文转载于上海市心理卫生服务行业协会微信公众号)

2019年8月21日 14:01
浏览量:0